《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心脈滑為渴(陽氣勝也)。
趺陽浮而數(shù),浮為氣,數(shù)消谷。
心脈微小為消癉。
寸脈浮而遲(浮為虛,遲為勞,衛(wèi)氣虧,榮氣渴)。
脈輕散者,氣實血虛。
脈洪大者,陽余陰虧。
脈數(shù)大者、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細(xì)浮短者死、數(shù)甚者死。
因津血不足而然也,蓋火甚于上為鬲膜之消,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以白虎加參主之?;鹕跤谥?,為腸胃之消,病善飲者,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shù),以調(diào)胃承氣、三黃湯等治之?;鹕跤谙?,為腎消,病則煩躁,小便淋濁如膏油之狀,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方黃連(末) 天花粉 人乳 地黃汁 藕汁 姜汁 蜜為膏留舌上,以白湯送下。
參膏湯治鬲消,上焦渴,不欲多食。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六錢) 甘草(三錢五分)
上水煎,調(diào)服寒水石、活石末炒。
順氣散治消中能食,小便赤黃。
川椒(一兩) 大黃(四兩) 枳殼(二錢) 赤芍藥
茴香散治腎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子
上為末,酒下二錢。
珍珠丸治白淫滑泄,思想無窮,所愿不得。
黃柏(降火) 真蛤粉(咸補腎)
上各等分,水丸,空心酒下。
甘津甘露飲
石膏 甘草(滋水) 黃連 黃柏 梔子 杏仁 知母(瀉熱補水) 麥門冬 全蝎 連翹 白葵 白芷 歸 蘭香(和血潤燥) 升麻 木香 柴胡(行經(jīng))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
上為末,舐之。
張法神芎丸
黃連(入心) 牽牛(逐火) 活石(入腎) 大黃(逐火) 黃芩(入肺) 薄荷(散熱)
三黃丸
大黃(春秋二兩,夏一兩,冬五兩。) 黃芩(夏秋六兩,春四兩,冬三兩。) 黃連(春四兩,夏一兩,秋冬三兩。)
神白散治真陰虛損。
豬 丸治消中。
豬 (一個) 連(五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知母(四兩) 栝蔞根(四兩)
上四味入 中縫之,蒸爛,乘熱于砂盆內(nèi)杵,丸如堅加蜜,丸桐子大,服四五十丸。
葛粉丸治腎消。
葛根 栝蔞(各三兩) 鉛丹(二兩) 附子(炮削一兩)
上蜜丸,桐子大,服十丸,春夏去附。
胡粉散治大渴,不治腎消。
鉛丹(五錢) 胡粉 赤白石脂(各五錢) 澤瀉(五錢) 石膏(五錢) 栝蔞根(三兩半)甘草(炙三兩)
上或丸,或末,任意;腹痛減服。
人參白術(shù)湯
人參 白術(shù) 川歸 芍藥 大黃 梔子 瀉澤(各五錢) 連翹 栝蔞根 茯苓(各一兩) 桂(一兩) 藿香 木香(各一兩) 寒水石(一兩) 活石 消石(半斤) 甘草(三兩) 石膏(四兩)
上姜煎,入蜜少許。
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