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熱煩(附勞五)

    作者: 朱丹溪

    內(nèi)熱曰煩,外熱曰熱

    脈浮大而里虛為虛;細小而實為實。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肝腎;虛熱不食自汗氣短屬脾虛;實熱能食渴便難屬胃實;火郁而熱、五心熱,乃心火陷于脾;血中伏火,心神煩亂不安,宜鎮(zhèn)陰火;陰虛熱;酒食肉熱。

    肺熱日西而甚,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鬲、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日中甚,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肝熱寅卯時甚,脈弦,四肢困,熱滿、轉(zhuǎn)筋,筋痿不起,以瀉青丸、柴胡飲子。

    脾熱夜甚,怠惰嗜臥,以瀉黃散、調(diào)胃承氣治實熱,補中治虛熱。

    腎熱如火,因熱不任起床,以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木香金鈴子散治暴熱心肺上喘。

    大黃(五錢) 金鈴子(三錢) 木香(三錢) 輕粉(一錢) 樸硝(一錢) 柳白皮湯下三錢。

    地黃丸治腎熱不能運動。

    熟地(八錢) 茯苓 澤瀉 牡丹皮(各三錢) 山茱萸 山藥(各四錢) 蜜丸酒下。

    柴胡飲子治肝熱,兩脅下肌熱,脈浮弦,寅申候者。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一兩) 大黃 川歸 芍藥(半兩) 活石(三錢又方三兩)

    三黃丸治胃實熱。

    四物四君子加升柴治脾虛熱。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術(shù) 黃 陳皮 甘草 川歸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水煎。

    火郁湯治四肢熱、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抑遏陽氣。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五錢) 柴胡 甘草(三錢) 防風(三錢)

    上蔥白三寸煎。

    朱砂安神丸治血中伏火,心神煩亂,蒸蒸不安,兀兀欲吐。

    朱砂(一錢) 黃連(一錢半酒炒) 生地 甘草 川歸(半錢) 心下痞除地黃加大黃并丸。

    四物補陰丸治陰虛。

    四物湯 人參 白術(shù) 黃柏 龜板 青黛 栝蔞 姜汁丸治酒肉熱。

    涼鬲散退六經(jīng)熱。

    連翹 梔子 薄荷 大黃 黃芩(半兩) 樸硝(二錢半) 甘草(兩半)

    上酒下八錢。咽不利、腫痛并涎嗽,加桔梗、荊芥;咳而嘔,加半夏;鼻衄嘔血,加歸芍;

    淋閉,加滑石、茯苓;痛秘,加木香、沉香。

    六一加辰砂薄荷丸治表里熱。

    活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 共為末。

    朱砂涼鬲丸治上焦虛熱,肺脘有氣如煙上。

    黃連 梔子(一兩) 人參 茯苓(五錢) 腦(五錢) 朱砂(三錢) 蜜丸。

    黃連清鬲丸治心肺間熱及經(jīng)中熱。

    麥門冬 黃芩 黃連

    當歸承氣湯治狂熱甚。

    四順飲子治血熱日晡熱者。

    桃仁承氣湯治血熱夜熱者。

    潮熱者芩連甘草湯;平旦發(fā),陽分也,白虎加芩;日晡潮,陰分也,腎主之,用滋腎丸;辰戌時,加羌活;午間加黃連;未時石膏;申時柴胡;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有寒加四君子。平旦熱屬肺,日晡熱腎主之。

    五蒸湯治蒸勞。

    人參 知母 黃芩(錢)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地黃 竹葉 葛根 茯苓(錢半)粳米 以小麥煮水煎,隨虛實加減。

    實熱加芩連柏大黃;

    虛熱加秦艽、柴胡、烏梅、蛤蚧、青蒿、牡丹皮、鱉甲、小麥。

    肺,鼻干烏梅 天門冬 麥門冬 柴胡 紫菀。

    大腸,右鼻孔干痛大黃 芒硝

    舌白唾血石膏 桑白皮

    氣身熱喘促鼻干人參 梔子 黃芩 石膏。

    昏昧嗜臥牡丹皮

    心,舌干黃連 地黃

    小腸,下唇焦地黃 赤茯苓 木通

    脈,唾白脈不調(diào)歸 生地黃 血發(fā)焦 地黃 桂 童便

    脾,唇焦芍藥 木瓜 苦參

    胃,舌下痛石膏 粳米 大黃 芒硝 葛根

    內(nèi)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芍藥

    肝,眼黑川芎 川歸 前胡

    膽,眼白柴胡 栝蔞

    筋,甲焦川芎 當歸

    三焦,乍寒乍熱石膏 竹葉

    腎,二耳焦石膏 知母 地黃 寒水石

    膀胱,左耳焦澤瀉 茯苓 活石

    腦,頭眩熱悶地黃 防風 羌活

    髓,骨中熱地黃 當歸 天門冬

    骨,齒黑腰痛足逆當歸 地骨皮 牡丹皮 鰲甲 地黃

    肉,支細趺腫,腑臟俱熱石膏 黃柏

    胞,小便赤黃澤瀉 茯苓 活石 沉香 生地黃

    參歸散治骨蒸勞。

    人參 柴胡(同川歸炒) 鱉甲(麥芽湯浸七日) 秦艽 川歸(同柴胡炒) 川常山(酒浸三日)甘草 前胡(半兩) 茯苓(七錢半) 地骨皮 北知母(炒) 烏梅(二個) 煎服

    牛膝丸治腎肝損,骨痿筋緩不能收持,亦治腰痛。

    萆 (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 牛膝(酒浸治腎) 杜仲(炒) 蒺藜(治肝等分) 桂(一錢半)

    上以酒煮豬腰子丸,酒下。

    脾胃虛四君子主之。

    肝乘之脅痛、口苦、寒熱而嘔,四肢滿,淋溲、便雞、轉(zhuǎn)筋、腹痛宜用柴胡 防風川芎 獨活 羌活 芍藥 白術(shù) 桂

    心乘之宜黃芩 黃連 黃柏 芍藥 地黃 石膏 知母

    肺受病咳嗽寒熱,懶語嗜臥短氣,宜補中益氣。

    水浸侮作涎清涕,冷泄,肩甲腰脊痛,宜姜附桂。

    諸病能發(fā)熱風寒、水濕、火燥、七情,皆能發(fā)熱也。

    五心煩熱小腸熱、心虛熱、日晡熱(女疸),胸中煩熱、肝中寒、足下熱(酒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