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鄭聲乃聲轉(zhuǎn)而不正也,以身涼脈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虛也,宜涼補之。
譫語乃妄有所見而言,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
并熱在胃中,上乘于心也,有言語差謬,睡中呢喃,獨語不休亂言皆熱,分輕重。
有被火劫譫語者,大熱入胃中,水竭水燥,又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不便,久必譫語。
有汗出譫語者,風(fēng)也,須過經(jīng),可下之,若下之早,言語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
有下利譫語者,有潮熱譫語者,皆胃中有燥屎,可下之,承氣湯。
有下血譫語者,熱入血室,當(dāng)刺期門,宜小柴胡桃仁承氣輩。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中不仁,面垢遺屎。
有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以桂枝柴胡湯,和其榮衛(wèi)也。
不治證
脈短者死。
逆冷脈沉細者死。
上氣喘滿直視者死。
自痢下奪者死。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鄭聲乃聲轉(zhuǎn)而不正也,以身涼脈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虛也,宜涼補之。
譫語乃妄有所見而言,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
并熱在胃中,上乘于心也,有言語差謬,睡中呢喃,獨語不休亂言皆熱,分輕重。
有被火劫譫語者,大熱入胃中,水竭水燥,又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不便,久必譫語。
有汗出譫語者,風(fēng)也,須過經(jīng),可下之,若下之早,言語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
有下利譫語者,有潮熱譫語者,皆胃中有燥屎,可下之,承氣湯。
有下血譫語者,熱入血室,當(dāng)刺期門,宜小柴胡桃仁承氣輩。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中不仁,面垢遺屎。
有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以桂枝柴胡湯,和其榮衛(wèi)也。
不治證
脈短者死。
逆冷脈沉細者死。
上氣喘滿直視者死。
自痢下奪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