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咳,嗽也,肺主也。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沖擊膈咽,令喉中如癢,習(xí)習(xí)如梗,治宜發(fā)散。小便利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四肢厥冷,咳而發(fā)汗,蜷而苦滿,腹復(fù)堅為逆。
肺寒而咳者,皮毛之寒內(nèi)合飲食之寒,則為咳嗽。
停飲而咳者,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主之,此為水飲與表寒相合也。
又有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痛,自利,此為有水氣,其咳者,真武主之,此為水飲與里寒相合也。表傳里而咳者。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主之,此為陰邪動肺而咳也。
少陽證,其人或咳者,小柴胡去參加干姜五味子,此為陽邪動肺而咳也。
不治證
脈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