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臺玉案》 落痂余毒訣

    作者: 孫文胤

    痘至落痂.一大義工案了手矣子尚有言否曰是何言也.末路難恃.功虧一簣.正此之謂也.如痂久不脫.或堆如雞屎.薄如竹膜泡發(fā)丹纏.癰腫疔潰或疹.或麻.或嘔吐作渴.或赤白?。蚩人裕蛱摕┎幻撸⑽㈩潱讲簧w齒.咽啞腹痛.或熱或發(fā)癢.而形色粉紅非險乎.又如破而不貫.坑陷干枯.驚搐無魂.走馬牙疳目暗吊白或胸高而喘.戰(zhàn)掉不休.疤痕之色皆粉自不紅非逆乎.且氣血初定.相火易煽.即靨后疤紅.而不禁辛熱.猶致目疾.不避風(fēng)寒.猶發(fā)瘡痍.不節(jié)飲食.猶成吐痢諸癥.子何以無事目之.

    靨漸結(jié)漸落.色明而濃順也或粘肉不脫.或嵌入肉中.或半粘半揭.或痂半有衣.或薄如竹膜.色煤黑者.險也.有虛實寒熱.實而熱者.連翹飲主之.虛而寒者.方內(nèi)加參 .肉桂治之.治廨色亦然.紫紅者實也.粉紅者虛也.粉白者氣血衰也.氣血衰服藥不轉(zhuǎn)者死.

    痘內(nèi)實毒不能留.故尋竅而出.經(jīng)曰.營氣不從.逆于肉里.則生腫是矣.曲池委中.三陰交會之地.毒多壅此.虛故也.然有實者.有虛者.形體怯弱.食少微熱.腫處不痛.虛也.形體壯盛.身熱能食.痛叫不已.實也.虛者流氣飲.實者連翹飲.外并以必勝膏貼之潰而出膿.大補湯.久不收口者.生肌膏涂之.幾多癰不食.嘔瀉不休.睛慢唇白.而膿出清水者死.靨后病目俗皆謂目中出痘.加果痘也.胡不見報痘成膿.而遂結(jié)痂耶.此癥亦醫(yī)之過也.古云熱蘊于肝.則目病.確言也.有赤腫而痛.不能開者.赤腫涼肝散.翳膜涼隔散.切忌點藥.睛突瞳陷.不能治矣.痘初出.而即用護眼法.烏有后患.

    丹口疳皆胃熱致之.有輕者重者.有死不治者.滿口白糜.或紅點簇輕癥也.靈棗丹吹之.唇舌腫硬.牙齦黑爛.成疳者重也內(nèi)服甘露飲.外吹靈棗丹.爛入喉者.亦以藥吹之.色如干醬.臭爛日甚.而鼻發(fā)紅點者死.俗名走馬疳.然此亦醫(yī)之過也.

    痘后腹痛甚重.須分治之.傷食和中丸.余毒連翹飲.血虛本方去翹桔.加參 .干姜治之.腹痛見舌白者死.元氣竭也.

    驚發(fā)痘后.書云.莫救者.是目閉無魂.更兼吐瀉唇白肢冷.如熱甚小便閉塞.或素有驚疾.又非不可治者.痘后出喑.名曰痧.蓋痘落發(fā)此吉兆也.不可作尋常痧麻治.只消疏風(fēng)之劑.丹與癮疹亦然.

    痘后浮腫.囊大如缽.毒匿皮膚.以連翹飲.加腹皮.茵陳主之.有加枳殼.倍柴胡.

    【立方】

    三豆湯治天行時氣.廣出痘瘡.日日服之.出時必少.

    小赤豆 黑豆 綠豆(各五錢) 甘草節(jié)(一錢) 水煮熟.任兒食之.久服則不出矣.

    胡荽酒治痘瘡初發(fā).噴之.

    胡荽一握.酒煎一二沸去渣.乳母含口內(nèi)噴之.從頂至頤.身足涂擦周遍.滿房門戶灑之.

    解肌敗毒飲治痘瘡初起.三日內(nèi)服.

    柴胡 防風(fēng) 獨活 前胡 荊芥(各八分) 蟬蛻 桔梗 薄荷 川芎 紫蘇 紫草(各六分) 蔥白三莖.胡荽一握煎服.

    鼠粘子湯治痘疹稠密.身熱等癥.

    鼠粘子 當(dāng)歸 甘草 柴胡 連翹 黃芩 黃 地骨皮(各等分) 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透肌散治虛而有熱.雖能出快.長不齊整.隱于肌膚者.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紫草 當(dāng)歸 白芍 木通 蟬蛻 甘草 糯米(各五分) 水煎不

    犀角地黃湯治血熱痘.初出太熱.大便黑糞.或鼻衄.小便出血.(方見傷寒門)

    保元湯治痘瘡初出.圓暈成形.干紅少潤.然毒尚淺.急服此劑.

    人參(二錢) 黃 甘草(各一錢) 水煎不拘時服.

    紫草散治痘瘡黑陷氣血虛弱.痘疹不起.

    紫草 甘草 黃 糯米(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益元散治痘疹煩燥作渴.調(diào)下二錢.(方見傷寒門)

    流氣飲治虛而結(jié)癰者.

    當(dāng)歸 川芎 赤芍 黃 人參(各五分) 甘草節(jié) 廣木香 紫蘇 烏藥(各四分)桔梗 濃樸 枳殼(各三分) 水煎服.

    十神解毒湯治見點三日.身熱等癥.

    丹皮 紅花 赤芍 川芎 當(dāng)歸 生地 木通 桔梗 連翹 甘草(等分) 淡竹葉十

    生脈散治氣虛.口干舌燥.(方見中暑門)

    連翹飲治熱毒蓄內(nèi).痘不肯出齊.

    黃芩 黃連 黃柏 山梔仁 大黃 石膏 蟬蛻 牛蒡子 紅花(各八分) 升麻(三分)

    燈心三十莖煎服.舌上無苔.去大黃.

    和中丸治痘后.傷食腹痛等癥.

    陳皮 濃樸 枳殼 麥芽 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白茯苓 白術(shù)(各一兩) 神曲(三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每服二錢.滾白湯下.

    醍醐飲治見標太重.以此托之.

    當(dāng)歸 桔梗 白術(shù) 川芎(各一錢) 熟地(一錢二分) 桂枝(六分) 水煎溫服.

    大補湯治毒流膿不止.氣血兩虛.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黃 肉桂 白芷 連翹 金銀花(各等分) 水煎溫服.

    救苦丹自發(fā)熱至見點.多獲其效.四日前毒甚者服.

    羌活 防風(fēng) 升麻 麻黃 生地 吳茱萸 黃柏 連翹(各五分) 當(dāng)歸 黃連(各三錢)川芎 本 酒芩 生芩 蒼術(shù)(各二錢) 細辛 甘草 白術(shù) 陳皮 紅花(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每服量人大?。蛹鍎﹥?nèi)同服.

    滿天秋自發(fā)熱至起脹時.有熱癥者.皆可服.

    石膏(一兩 ) 茜草 寒水石 人中白(各三錢) 甘草 紅曲(各二錢五分) 郁金紫草茸 辰砂(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燈心湯調(diào)下.

    賽春雷治紅紫焦枯.或因風(fēng)寒.痘不起發(fā).內(nèi)熱壅甚.痘郁不出.皂畏熱七日前.皆麻黃 紫草(各兩) 甘草 白附子(各五錢) 僵蠶 蟬蛻(各三錢) 穿山甲(一錢五分) 蟾酥(一錢) 蜈蚣(一條炙) 全蝎(八分共為末)

    上末另以麻黃二兩.紫草.紅花.各一兩.酒水各一碗.煎去渣.再熬成膏.入蜜三兩.再略熬.同前末搗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熱見愁凡見唇燥舌苔.即宜服之.

    燒人糞(一兩) 黃芩 黃連 黃柏 山梔(俱酒炒各一兩) 升麻(三錢)

    上為末.每一二錢.量人大?。尤爰鍎┩?/p>

    千里馬疏瀉之劑.無舌苔.不可服.

    大黃(一兩酒浸過) 紅曲(五錢炒) 川芎 烏藥(各三錢) 蚯蚓(去泥土一兩)

    上為末.另以大黃四兩.熬膏.加蜜少許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二丸.入煎劑同服.

    一丸春治一切頂陷.不貫者.

    天麻 僵蠶 天花粉(各三錢五分) 全蝎 甘草(各二錢) 象皮 光烏(各三錢) 礞石朱砂 狗寶(各一錢) 牛黃(五分) 麝香(三分)

    上為末.元米飯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臨臥時.酒漿化下.

    斂膿散治當(dāng)靨不靨.以此收之.

    黃 (蜜炙) 枸杞子 白芷 甘草 何首烏(各一兩蜜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

    護眼膏治見點.兩眼腫赤.肝脾二經(jīng)熱甚以此涂之.

    甘草 黃柏 大胭脂(各一兩共為末) 綠豆(五合水五碗浸一晝夜去豆)

    以綠豆水.加紅花四兩煎至二碗.去渣.入前末成膏.涂眼眶上下.

    涼隔散治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當(dāng)歸 川芎 柴胡 黃連 龍膽草 防風(fēng) 蟬蛻 密蒙花(各六分)

    上為末.以 豬肝一兩.切片同煮服.

    四圣丹治七日外有疔.以此點之.

    珍珠(三分) 莞豆(四十九粒) 男發(fā)( 灰存性一錢) 雄黃(六分) 冰片(一分)

    上為末.以紫草二兩.麻油熬膏.調(diào)點.

    必勝膏專貼腫毒.每日兩換.

    蔥白不拘多少.搗爛入蜜和作餅.貼患處.

    靈棗丹治走馬牙疳.并一切口疳.吹之立效.

    小青蝦?。ㄈ畟€) 生礬(一錢) 南棗(去核五枚) 銅綠(一分) 麝香(三厘)

    上共搗爛.鹽泥封固.火 存性.去泥為末吹之.

    綿繭散治痘后爛不收口.

    綿繭二十個.以生礬裝滿為度.火燒炙干為末.每一兩.密陀僧五錢.白芷二錢.上為末.白蜜調(diào)敷.

    生肌散治靨后疔潰成坑.內(nèi)見筋骨者.

    赤石脂 伏龍肝 輕粉 黃柏 血竭 杭粉(各一錢) 黃丹 發(fā)灰 乳香 沒藥(各五分) 冰片(三分) 密陀僧(一錢五分)

    上為末摻上.如有臭氣.加阿魏三分.

    熏癢法

    茵陳 白芨 荊芥(各等分) 為末.以紙條熏之.

    逐蛆法以絲瓜搗汁.噙噴痘上.其蛆自出.

    又方 以柳葉鋪床.又有皮濃不能出者.用銀針挑破.滴油入內(nèi).蛆見油即出.外用花椒水浴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