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遠志 當歸 茯神(深師作桂) 紫菀 甘草(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 紫菀 甘草(各一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大棗(七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又方 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 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三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黃?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 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 蒲黃(一方用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茯神 遠志 黃芩 干地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半夏 桂心 附子 生姜(各二兩) 甘草 阿膠 糖(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四味以十二味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與前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分兩不同。)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遠志 當歸 茯神(深師作桂) 紫菀 甘草(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 紫菀 甘草(各一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大棗(七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又方 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 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三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黃?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 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 蒲黃(一方用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茯神 遠志 黃芩 干地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半夏 桂心 附子 生姜(各二兩) 甘草 阿膠 糖(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四味以十二味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與前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分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