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即絞腸痧。忽然心腹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泄,痰壅腹脹,手足厥冷。急以食鹽一兩、生姜五錢,同炒黑色,水一碗煎湯溫服,良久以指探喉中令吐之,或不吐即瀉而愈。
絞腸痧亦有陰陽,陰痧,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紅點,以燈火于紅點上淬之。陽痧,腹痛手足暖,以針刺兩大拇指甲內(nèi)側(cè)離肉一韭葉許,出血即安。仍先自兩臂捩下其惡血,令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