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膚可帶菌。猩紅熱病人自發(fā)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峰時期的傳染性最強,脫皮時期的皮屑無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偶可通過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個別情況下,病菌可由皮膚傷口或產(chǎn)婦產(chǎn)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紅熱”或“產(chǎn)科猩紅熱”。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猩紅熱普遍易感,感染后人體可產(chǎn)生2種免疫力。
1.抗菌免疫力 A組鏈球菌感染后機體主要產(chǎn)生抗M蛋白的抗體,它能消除M蛋白抗原對機體吞噬功能的抵抗作用,但只具有型特異性。
2.抗毒免疫力 機體感染猩紅熱后可產(chǎn)生抗紅疹毒素的抗體,但不同抗原性的紅疹毒素間無交叉免疫。因而患一次猩紅熱后,若感染了另一種紅疹毒素的A組鏈球菌仍可再發(fā)病。
3.流行特征 猩紅熱系溫帶疾病,熱帶、寒帶少見。在我國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膚可帶菌。猩紅熱病人自發(fā)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峰時期的傳染性最強,脫皮時期的皮屑無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偶可通過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個別情況下,病菌可由皮膚傷口或產(chǎn)婦產(chǎn)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紅熱”或“產(chǎn)科猩紅熱”。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猩紅熱普遍易感,感染后人體可產(chǎn)生2種免疫力。
1.抗菌免疫力 A組鏈球菌感染后機體主要產(chǎn)生抗M蛋白的抗體,它能消除M蛋白抗原對機體吞噬功能的抵抗作用,但只具有型特異性。
2.抗毒免疫力 機體感染猩紅熱后可產(chǎn)生抗紅疹毒素的抗體,但不同抗原性的紅疹毒素間無交叉免疫。因而患一次猩紅熱后,若感染了另一種紅疹毒素的A組鏈球菌仍可再發(fā)病。
3.流行特征 猩紅熱系溫帶疾病,熱帶、寒帶少見。在我國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