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jié)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fā)現(xiàn),并據(jù)癥狀命名為關節(jié)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fā)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shù)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于1978年在廣東流行,并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jié)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fā)現(xiàn),并據(jù)癥狀命名為關節(jié)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fā)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shù)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于1978年在廣東流行,并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