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 常山(附:甜茶)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微寒。有小毒。入肺、心、肝經(jīng)。

    【功效】截瘧。

    【臨床應用】用于瘧疾。

    常山能殺滅瘧原蟲,為中醫(yī)沿用已久的抗瘧專藥,可以控制瘧疾癥狀的發(fā)作,并有良好的退熱作用,常和知母、擯榔、草果同用。但本品服后往往能引起惡心嘔吐,因此,過去也用作催吐藥,用以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癥。然而吐法在目前臨床上己很少采用,而用治瘧疾則又有一種不良副作用,故在臨床上往往配合半夏、陳皮同用,以防止發(fā)生惡心嘔吐等癥的反應。

    【處方用名】常山、炒常山、雞骨常山(用麩皮同拌炒至黃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蜀漆:又名甜茶。即常山的苗葉。性味、功效、用量均同常山。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它的抗瘧作用較常山為強。

    【方劑舉例】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草果、擯榔、青皮,厚樸、陳皮、甘草。治瘧疾。

    【文獻摘錄】《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熱發(fā)溫瘧……,胸中痰結,吐逆?!?/p>

    《本草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又云:「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至吐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