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 蟾酥(附:蟾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蟾蜍科動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物,經(jīng)加工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有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癥。

    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于癰疽、瘡腫、咽喉腫痛,常配合腐香、牛黃等制成丸劑內(nèi)服。

    2.用于暑天飲食不潔、吐瀉腹痛等癥。

    蟾酥功能辟穢濁,故對暑天感受穢惡導致的吐瀉腹痛,常與茅朮、雄黃、麝香等制成丸劑應用。

    【處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nèi)服每次一毫至二毫,為粉末入丸劑用,不入煎劑。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藥】蟾皮:即蟾蜍刮去蟾酥、除去內(nèi)臟的干燥尸體。性味辛涼有小毒。功能殺蟲治痛,拔毒療瘡。適用于小兒蟲積痛熱,癰瘍腫毒、惡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蛉胪枭⒅杏茫看瓮谭恳话銥橐环种寥?。

    【方劑舉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黃、輕粉、銅綠、枯礬、寒水石、膽礬、乳香、沒藥、麝香、朱砂、蝸牛。治療毒初起及諸惡瘡。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取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隋,奶汁調(diào),滴鼻中。」

    《本草衍義》:「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紉少許,按之立止?!?/p>

    《本草綱目》:「療發(fā)背療瘡,一切惡腫?!?/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