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 蛤蚧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守宮科動物蛤蚧除去內(nèi)臟的尸體。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有小毒。入肺、腎經(jīng)。

    【功效】補肺腎,定喘嗽。

    【臨床應(yīng)用】用于腎虛氣喘,肺虛咳喘等癥。

    本品長于補肺益腎,尤能攝納腎氣,故對虛勞咳嗽,腎虛氣喘,肺虛咳喘等癥,可與人參、茯苓、貝母、甘草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蛤蚧(去內(nèi)臟,曬干或烘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常用一對,焙微焦,研末,每次三分至五分,沖服,或吞服。

    【方劑舉例】人參蛤妨散《衛(wèi)生寶鑒》:蛤蚧、人參、杏仁,甘草、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治病久體虛,咳嗽氣喘,痰中帶紅,胸中煩熱,或面目浮腫,脈象虛浮者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治久咳嗽,肺癆。」

    《海藥本草》:「治肺痿咯血,咳嗽上氣?!?/p>

    《本草綱目》:「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p>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