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xué)》 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癥

    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yīng)用。

    2.用于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xì)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jīng)通絡(luò)、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