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藥用】敗醬科草本植物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匙葉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莖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癥。
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其性溫通,能行氣止痛。在臨床上常用于氣郁胸悶、胃脘疼痛等癥,可與木香、香櫞皮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凈,曬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錢半,煎服。
【方劑舉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劑》):香附、麥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陳皮、丁香、甘松、烏藥。治脾胃虛寒,心腹?jié)M痛。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p>
《本草匯言》:「醒脾暢胃之藥也?!堕_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如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p>
《本草正義》:「近東瀛醫(yī)家謂此藥善通經(jīng)絡,專治轉(zhuǎn)筋,為霍亂轉(zhuǎn)筋必須之藥。頤自定霍亂酒方,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zhuǎn)筋入腹危急重癥,即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jīng),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