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qiáng),功能燥濕行氣,可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伍應(yīng)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豆蔻散(《證治準(zhǔn)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shí)。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文獻(xiàn)摘錄】《本草衍義補(bǔ)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yīng)桴;或濕痰郁結(jié)成病者,亦效。」
《名醫(y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p>
《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p>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dú)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qiáng),功能燥濕行氣,可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伍應(yīng)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豆蔻散(《證治準(zhǔn)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shí)。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文獻(xiàn)摘錄】《本草衍義補(bǔ)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yīng)桴;或濕痰郁結(jié)成病者,亦效。」
《名醫(y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p>
《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