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本品為凝結(jié)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無(wú)晶形之薄片或塊片,洗凈干燥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入肝、三焦、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等癥。
本品著重清熱解毒,對(duì)于咽喉腫痛,或牙疳口瘡等癥,可配合黃連、黃柏、兒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
2.用于咯血、衄血等癥。
本品又能祛瘀止血,對(duì)血熱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癥,可配合側(cè)柏葉、大薊、小薊、藕節(jié)炭等涼血止血藥同用?,F(xiàn)在臨床上本品以外用為主,較少用于內(nèi)服。
【處方用名】人中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淡秋石: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F(xiàn)時(shí)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曬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將水拌和,制成方塊。性味咸寒。功能滋陰退熱。適用于骨蒸勞熱,咽痛,口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另有一種咸秋石,系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功用與淡秋石相似。
【方劑舉例】人中白散《外科正宗》:人中白、孩鄖茶、冰片、黃柏、硼砂、薄荷、青黛、黃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牙齦腐爛臭黑,膿耳。手“月廉”窗、腿上窗、痔瘡。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wú)己著。三卷。對(duì)于《傷寒論》的 50 個(gè)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藥用】本品為凝結(jié)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無(wú)晶形之薄片或塊片,洗凈干燥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入肝、三焦、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等癥。
本品著重清熱解毒,對(duì)于咽喉腫痛,或牙疳口瘡等癥,可配合黃連、黃柏、兒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
2.用于咯血、衄血等癥。
本品又能祛瘀止血,對(duì)血熱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癥,可配合側(cè)柏葉、大薊、小薊、藕節(jié)炭等涼血止血藥同用?,F(xiàn)在臨床上本品以外用為主,較少用于內(nèi)服。
【處方用名】人中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淡秋石: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F(xiàn)時(shí)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曬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將水拌和,制成方塊。性味咸寒。功能滋陰退熱。適用于骨蒸勞熱,咽痛,口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另有一種咸秋石,系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功用與淡秋石相似。
【方劑舉例】人中白散《外科正宗》:人中白、孩鄖茶、冰片、黃柏、硼砂、薄荷、青黛、黃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牙齦腐爛臭黑,膿耳。手“月廉”窗、腿上窗、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