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暑風(fēng)

    作者: 李學(xué)川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fēng)。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jīng)絡(luò)。一旦感召暑濕。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合病。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按金匱中熱中皆暑病之稱而病有不同潔古曰中暑者陰癥中熱者。陽癥以中暑由任性納涼。

    陽氣為陰邪。所遏其病發(fā)熱頭痛。惡寒。無汗。(身形拘急酸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熱由日中)勞役身冒暑熱。頭痛壯熱。大渴引飲。煩躁汗泄。懶動。及腹痛水瀉惡心。此熱傷(氣。肺與大腸受之。宜涼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風(fēng)。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風(fēng)脾土受邪。不可以風(fēng)藥誤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時令之火。郁極于內(nèi)不得伸越所致。入門曰暑厥。即暑病兼手足厥冷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