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本神

    作者: 李學川

    (次官針篇之后)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初(一作故)生之來謂之精。(精者者謂之魄。(魂為陽。魄為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念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專在于是曰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圖謀以成此志曰思)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怵恐。惕驚也。流淫。謂流泄淫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悲哀甚則胞絡(luò)絕。故致失生。竭者。絕之漸)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神不能持而流蕩)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則氣逆。故昏迷惶惑而亂也)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神為恐懼而散失)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音瞞。悶也。)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陚麆t狂妄(馬注作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精明失則。邪妄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怒。本肝志。而亦傷腎者。肝腎為子母。

    氣相通也)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此亦言心腎受傷也)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調(diào)經(jīng)論。形有余。涇溲不利。同此)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氣促聲粗)胸盈仰息(脹滿也)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