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邪氣臟腑病形

    作者: 李學川

    (首節(jié))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陽受風氣)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陰受濕氣)諸陽之會。皆在于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jīng)(即三陽之經(jīng))中于陰者。常從臂始。夫臂。其陰皮薄。其肉淖(音鬧)澤。故俱受于風獨傷于陰(臂內(nèi)廉曰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故邪入于陰經(jīng)。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jīng)。中陰則溜于腑。(如心之及。小腸此邪中三陰。亦有表癥也)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肺合皮毛而畏寒。)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形寒傷外。飲寒傷內(nèi))有所墮墜惡血留內(nèi)。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此言邪中五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劉宋、雷學所著
  •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