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學》 (19) 顱息 Lúxī

    [定位] 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解剖] 有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主治] 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 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疭;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刺灸法] 平刺0.2~0.5寸;可灸。

    手少陽三焦經穴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