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足內(nèi)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端刈ⅰ丰樔?,留七呼,灸三壯。
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jié),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脊,傷寒手足厥冷。
東垣曰:『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不令濕土克腎水,其穴在太溪。』《流注賦》云:『牙齒痛堪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