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串雅內(nèi)外編》 黑鹽頂

    鹽一升,納粗瓷瓶中,將泥頭筑實。先以糠火圍燒,漸加炭火,候燒透赤色,鹽如水汁,即殼,隔紙炒令油出,須生熟得中,焦則少力,生又損人。將四物搗勻,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須平旦時服最好?;紩r氣用豉汁及茶送下;患心痛酒送下,入口便止;患血痢,米飲下,初變水痢后即止;患瘧,茶飲下;患骨蒸蜜湯下。凡服藥后吐利,勿以為怪,吐利若多,服黃連汁止之?;蛴瞿退幦朔幉粍诱撸?、二丸。服藥后須忌口二、三日,其藥臘月合之,用瓷瓶封固,勿令泄氣,一劑可救百人?;蛟诘劳敬迓錈o藥可求,但用此藥可敵大黃、樸硝數(shù)兩,屢試有效,小兒女子忌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