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作者: 巢元方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jīng)絡(luò)脈澀,血氣不利。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癢。

    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jié)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雙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回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后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膊二七。去身內(nèi)、臂、肋疼悶。

    漸用之,則永除。

    又云∶大 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治頸、脊、腰、腳痛,勞疾。

    又云∶偃臥,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骨痛。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左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左手。除兩臂背痛。

    又云∶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將兩手一時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身后長舒,前后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陰陽不和、痛悶 痛。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胸、項、掖脈血遲澀、攣痛悶疼。雙足互跪安穩(wěn),始抽一足向前,極勢,頭面過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左右換足亦然。去臂、腰、背、髀、膝內(nèi)疼悶不和,五臟六腑氣津調(diào)適。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后,盡勢,足指急勢,兩手向后,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足左右換易一寸,去遍身不和。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nèi)筋節(jié)勞虛、骨髓疼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 臂腰疼。解溪蹙氣、日日漸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