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金沸草散 世醫(yī)用此發(fā)散傷寒傷風(fēng),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獨未知用之舌腫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腫滿塞,粥藥不入,其勢危甚,煎此一劑,乘熱以紙籠氣熏之,遂愈。(方見咳嗽。)
黃藥湯治舌腫及重舌。
黃藥 炙甘草(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