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píng)。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方。取梔子十四枚,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絞去滓,納梔子,更煎取八合,又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盡服之。
又方:浣小衣。飲其汁一二升,即愈。
又方:桂二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合。去滓,頓服。無桂者,著干姜亦佳。
又方:烏梅二七枚。以水五升煮一沸,納大錢二七枚,煮得二升半。強(qiáng)人可頓服,羸人可分為再服,當(dāng)下便愈。
又方:茱萸二兩,生姜四兩。豉三合,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即瘥。
又方:干姜一兩,巴豆二兩。搗蜜丸。一服如小豆二丸,當(dāng)吐下,瘥。
治心腹相連常脹痛方。野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梧子大。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后服三丸,再一丸;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即瘥。
又方:吳茱萸一合,干姜四分,附子、細(xì)辛、人參各二分。搗篩,蜜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凡心腹痛,若非中惡霍亂,則是皆宿結(jié)冷熱所為。今此方可采以救急,瘥后,要作諸大治,以消其根源也。
附方《梅師方》治心腹脹堅(jiān),痛悶不安,雖未吐下欲死。以鹽五合,水一升,煎令消,頓服,自吐下,食出即定。不吐更服。
孫真人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十全方》,心脾痛。以高良姜(細(xì)銼,炒)杵末,米飲調(diào)下一錢匕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