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小兒吐瀉之癥最多.或?qū)M拢驅(qū)a.或吐瀉交作.其因傷食而吐瀉者.腹必硬.所吐所瀉.必有酸臭氣.保和丸消之.因伏暑而吐瀉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煩渴.吐則香薷飲.瀉則四苓散加益元散.或?qū)С嗌⒓哟ㄟB清之.因受寒而吐瀉者.唇舌面色必痿白.口不渴.四肢或冷.此癥易成慢脾.始則平胃散、二陳湯加煨姜.以溫其中.繼則六君子湯.以補其脾.若虛寒甚.則附子理中湯.不可稍緩.其因伏火而吐瀉者.身必?zé)幔缴啾爻啵逯酗媽?dǎo)之.火退后.仍宜四君子湯.以養(yǎng)其脾.蓋火吐則乳飲不得入.一入即出.寒吐則乳飲受而后出.此其辨也.然吐瀉久則脾胃必虛.肝木必侮.無論因何而起.凡大吐大瀉之后.即有火亦清.有食亦出.速宜培補脾陽.勿使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