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涎自口角流出而滯于頤間,名曰滯頤。此由脾冷涎多,脾虛不能攝。津水為涎,甚則溢出,漬滯頤間,顯淫紅赤。宜用白術(shù)(土炒焦)、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半夏(制)、丁香、木香各一錢。
為末,面糊丸如黍米大。一歲服十丸,米湯下。亦有脾熱而然者,宜用白術(shù)(蜜炙)、滑石(水飛,各五分),白扁豆(炒) 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三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為末,燈心湯調(diào)下,每服一錢。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wèn)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shuō)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涎自口角流出而滯于頤間,名曰滯頤。此由脾冷涎多,脾虛不能攝。津水為涎,甚則溢出,漬滯頤間,顯淫紅赤。宜用白術(shù)(土炒焦)、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半夏(制)、丁香、木香各一錢。
為末,面糊丸如黍米大。一歲服十丸,米湯下。亦有脾熱而然者,宜用白術(shù)(蜜炙)、滑石(水飛,各五分),白扁豆(炒) 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三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為末,燈心湯調(diào)下,每服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