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林女科證治》 妊娠泄瀉

    作者: 未知

    妊娠泄瀉,不渴,小便清白者,宜加味三白散。若內(nèi)熱,煩渴,小便清赤澀者,宜加味黃芩湯。若嘔逆,喜飲,水谷不化,小便不利者,宜黃連阿膠丸。若或清或白,水谷不化,腹痛、腸鳴為洞泄者,先服五苓散,次服黃連阿膠丸,若水谷不化,瀉痛不止者,宜白術(shù)防風(fēng)湯。若瀉黃水有沫,腸鳴腹痛,脈沉緊,數(shù)者,宜戊己丸。

    凡妊娠泄瀉,通治以補(bǔ)脾、行滯、安胎為主,宜六君湯加減,未應(yīng),宜益黃散加減。若五更泄瀉,乃脾腎虛弱,宜五更時(shí)服四神丸,午間服白術(shù)散;未應(yīng),或應(yīng)而復(fù)泄,飲食不思,急服八味丸,補(bǔ)命門真火,以生脾土。若元?dú)庀孪?,發(fā)熱作渴,肢體倦怠,宜補(bǔ)中益氣湯(方見(jiàn)前子氣條中)。

    加味三白散

    白術(shù)(蜜炙) 茯苓(各三錢) 白芍 濃樸(姜制) 蒼術(shù)(米泔浸、炒) 砂仁(炒、去殼,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加味黃芩湯

    黃芩(二錢) 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白術(shù)(蜜炙,三錢) 茯苓(一錢二分) 通草(八分)

    水煎服。如腹痛加砂仁、黃連(姜汁炒,各一錢)。

    黃連阿膠丸

    黃連 茯苓 阿膠(炒,各一兩)

    上為末,水熬阿膠為丸,空心,米飲下,(或加干姜五錢亦可)。

    五苓散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蜜炙,各一錢) 澤瀉(八錢) 肉桂(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白術(shù)防風(fēng)湯

    白術(shù)(蜜炙,三錢) 白芍(炒,二錢) 陳皮(炒,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

    水煎,食前服。如久瀉加升麻三分。

    戊己丸

    黃連(姜汁炒) 吳茱萸(鹽水泡) 白芍(各一兩)

    水丸,米飲下。

    六君湯

    人參 白術(shù)(蜜炙) 茯苓 半夏(姜制、炒黃) 陳皮(各一錢) 甘草(蜜炙,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如米食傷加谷葉(炒)一錢。面食傷加蘿卜子(炒)一錢。肉食傷加山楂肉一錢。寒熱嘔吐加柴胡、生姜各八分。嘔吐腹痛手足逆冷加干姜一錢、肉桂五分。

    益黃散

    陳皮(一錢)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各五分) 丁香(一分)

    水煎服。如瀉黃色加木香、肉果(煨)各五分。若嘔吐不食、腹痛、惡寒加木香、干姜、肉桂各五分。

    四神丸

    破故紙(四兩,酒炒) 五味子(炒) 肉豆蔻(煨,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泡) 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勿用)

    凈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五更時(shí)淡鹽湯下。

    白術(shù)散

    白術(shù)(蜜炙,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 丁香(各二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八味丸

    熟地黃(八兩) 淮山藥(姜汁炒) 山萸肉(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肉桂附子(制極熟,各一兩)

    為末,蜜丸,淡鹽湯下五十丸。(按丹皮、肉桂、附子、胎家禁忌,用須斟酌)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