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氣散腹脹

    【氣散腹脹之癥】時脹時退,氣怯,言微,目慢神清,靜則稍減,動作脹急,此氣散腹

    【氣散腹脹之因】或勞動太過,中氣受傷,或久病纏綿,元氣受損,肺不能通調(diào),脾不能轉(zhuǎn)輸,腎不能閉藏,則真氣散,而腹脹之癥作矣。

    【氣散腹脹之脈】六脈無力,虛大無根,浮緩散慢,神離反疾。

    【氣散腹脹之治】氣怯言微,生脈散。動作脹急,靜則稍減,戊己湯,加斂氣之藥。氣不歸原,都?xì)馔?、納氣丸。氣虛極,以四君子湯、參橘煎送下。

    生脈散生津液,充血脈,助元斂神。

    人參 麥冬 北五味

    戊己湯伐肝扶脾,調(diào)斂中州,故名戊己。

    白芍藥 甘草

    都?xì)馔?/strong>即六味地黃丸加北五味。

    納氣丸即六味地黃丸加益智仁。

    四君子湯見后脾虛脹。

    參橘煎見喘癥條。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