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濕熱腹脹

    【濕熱腹脹之癥】面目黃腫,小便赤澀,大便或結(jié),或泄黃糜,或日晡潮熱,煩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脹脅痛,此濕熱腹脹之癥也。

    【濕熱腹脹之因】濕熱之邪,感入腸胃,不得外泄,濕淫太過,痞塞不通,則腹脹之癥

    【濕熱腹脹之脈】脈浮而濡,趺陽反數(shù),或見浮大,或見沉滑,或見促結(jié),甚則反伏。

    【濕熱腹脹之治】面黃目黃,脅痛口苦,肝膽有火,龍膽瀉肝湯。小便赤澀,木通六一散。二口苦清膽火,口甘清脾火,口淡清胃火,口齒清腎火。身熱脈浮,應(yīng)汗者,宜辛涼

    龍膽瀉肝湯見前脾熱腫。

    六一散木通湯沖服。

    八正散

    瞿麥 蓄 滑石 甘草 山梔 車前子 木通 大黃

    家秘瀉黃散

    蒼術(shù) 濃樸 廣皮 甘草 枳殼 川黃連

    酒客加干葛,腹痛加大黃,小水赤加木通、滑石,陽明熱加干葛,寒熱加柴胡,虛加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去人參加大黃。

    干葛石膏湯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腹皮熱加地骨皮、川黃連。

    荊芥湯治表有濕熱,腹脹身大。

    荊芥 防風(fēng) 薄荷 地膚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