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哮病

    【哮病之癥】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fā)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fā),此哮病之癥也。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jié)成窠臼,潛伏于內(nèi),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

    【哮病之脈】多見沉弦,沉數(shù)痰火,沉澀濕痰,沉遲寒飲,沉結(jié)頑痰。

    【哮病之治】身發(fā)熱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佐以化痰之藥。身無熱,無外邪者,消痰理氣為主,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小半夏湯。伏痰留飲,結(jié)成窠臼,控涎丹、滾痰丸,量情選用,然必氣壯人乃可。

    前胡蘇子飲

    前胡 蘇子 枳殼 半夏 橘紅 桔梗 甘草

    傷風加防風傷熱,加薄荷、石膏。傷寒,加麻黃。身痛,加羌活??诟稍铮痈鸶?。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二陳湯見濕痰門。

    三子養(yǎng)親湯見食積痰門。

    小半夏湯見支飲門。

    控涎丹

    甘遂 大干 白芥子

    滾痰丸見懸飲門。

    哮癥乃肺胃二經(jīng),痰火盤結(jié),以其發(fā)作,則喉中有聲,故知其病在肺。發(fā)作則不能飲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結(jié)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fā)。發(fā)時如有表邪,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節(jié)齊化痰丸,加枳殼,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陳,則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