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氣虛眩暈

    【氣虛眩暈之癥】氣虛即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shí)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shí)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或熱手按之,則運(yùn)乃定,此氣虛眩暈之癥也。

    【氣虛眩暈之因】大病久病后,汗下太過,元?dú)夂纳?;或悲?hào)冷引,以傷肺氣;曲運(yùn)神機(jī),以傷心氣;或惱怒傷肝,郁結(jié)傷脾,入房傷腎,饑飽傷胃,諸氣受傷,則氣虛眩暈之癥作矣。

    中氣不足;左寸脈虛,心氣不足;左關(guān)脈虛,肝膽氣弱;兩尺脈虛,腎氣不足。

    【氣虛眩暈之治】肺氣不足者,人參生脈散,合四君子湯。中氣不足者,補(bǔ)中益氣湯。

    中氣虛寒,不能運(yùn)化水谷者,理中湯。心氣不足者,酸棗仁湯。肝氣有傷者,逍遙散。腎氣不足,都?xì)馔?。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腎氣丸,加鹿角膠為丸。攝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濃煎服,治真陽虛者,最效。

    人參生脈散見霍亂。

    四君子湯

    補(bǔ)中益氣湯

    理中湯上三方見痢疾。

    酸棗仁湯見不得臥。

    逍遙散見咳嗽。

    都?xì)馔?/strong>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腎氣丸即熱八味丸加車前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