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腎虛勞傷之癥】遺精白濁,腰脊如折,面黑遺尿,骨蒸咳逆,此腎經(jīng)虛勞之癥也。傷之癥作矣。
【腎虛勞傷之脈】兩尺細數(shù),真陰不足;兩尺數(shù)大,腎中有火;兩尺沉遲,真陽不足
【腎虛勞傷之治】真陰不足者,人參固本丸、家秘肝腎丸;腎中火旺者,知柏天地煎。真陽不足者,《金匱》腎氣丸。
人參固本丸
家秘肝腎丸
知柏天地煎
《金匱》腎氣丸以上四方見前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