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中熱病

    (即無表邪之熱?。?/p>

    【中熱之癥】發(fā)熱昏沉,悶亂口噤,煩躁大渴,神識不清,遺尿便赤,外無表癥,此即古名動而得之為中熱癥也。

    【中熱之因】時值夏令,天之熱氣下降,地之熱氣上升,人在氣交之中,日中勞役擾動其陽,熱邪直中陽經(jīng),則有中熱之癥矣。

    【中熱之脈】脈息洪數(shù),六經(jīng)皆熱?;蛞姾殚L,陽明之熱。或見沉數(shù),時有結(jié)熱。身

    【中熱之治】忽然倒仆,悶絕不知,切勿置極熱極冷之處,宜以鮮藿香煎湯,調(diào)六一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熱,恐增其熱,治之太冷,則遏其熱,直待手足自汗,熱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后以黃連香薷飲、三黃石膏湯治之;渴者,人參白虎湯加干葛;若肺家多熱赤各半湯;心肺俱熱,神志不清,涼膈散;濕熱甚,蒼術(shù)白虎湯;燥熱甚,竹葉石膏湯。

    黃連香薷飲通治暑熱。

    黃連 香薷 白扁豆 濃樸

    加鮮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轉(zhuǎn)筋攣縮,加木瓜;小便赤澀,加六一散;嘔,加廣皮

    三黃石膏湯治無表邪,多汗口渴,里熱甚者。

    黃連 黃柏 黃芩 石膏 山梔 玄參 知母 甘草

    人參白虎湯治陽明經(jīng)里熱之癥。

    人參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葛根

    桔梗湯治肺素有熱,煩熱喘咳,口燥咽干。

    薄荷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甘草 竹葉

    導赤各半湯利去小腸之熱,則心火自退,故曰導赤;瀉去心火,則小腸自利,黃連 生地 木通 犀角 山梔 黃芩 麥冬 燈心 甘草

    涼膈散治上焦熱甚,表解里熱,宜清未宜下之癥。

    黃芩 山梔 桔梗 連翹 天花粉 黃連 薄荷

    蒼術(shù)白虎湯治陽明濕熱。

    蒼術(shù) 石膏 知母 甘草

    竹葉石膏湯治陽明燥熱。

    石膏 知母 麥冬 甘草 竹葉 人參

    中熱,即暴發(fā)熱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熱;以其無惡寒表熱之表癥,故不曰寒熱病、溫病。熱令之溫熱病,但熱不惡寒,而無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熱與熱病,同純陽之癥,而熱病可用寒涼直折;若中熱恐痰飲食滯,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陽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癥,反不得用寒涼,重在胃陽凝結(jié)、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熱昏沉,宜先用利中焦,待其胃氣宣通,胃陽敷布,手足溫熱有汗,方可用以上諸方,以清上焦之熱。如熱結(jié)下焦,大便閉結(jié),有下癥者,用三化湯、承氣湯;若大小便俱閉者,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尋三條出路,身熱上焦熱,尋毛竅發(fā)汗而出;下焦熱在小腸、膀胱,當從小便而出;熱在大腸,當從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認得的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