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唇

    作者: 張璐

    唇屬足太陰陽明脾胃。又屬手少陰太陰。心脈挾口。統(tǒng)屬沖任二脈。上唇挾口。屬足陽明。下唇挾口。屬手陽明。唇燥則干。熱則裂。風(fēng)則 。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者。名曰繭唇。有唇腫如繭如瘤者?;蛞蚱咔榛饎觽;蛞蛐幕饌髌ⅰ;蛞驖馕斗e熱傷脾。大要審本證。察兼證。清胃氣。生脾津?;蚣孀棠I。則燥自潤?;鹱越?。風(fēng)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消熱清毒之藥?;蛴盟幘€結(jié)去。反為翻花敗證矣。腎虛唇繭。時出血水。內(nèi)熱口干。吐痰體瘦。六味丸去萸加麥冬。不應(yīng)。用加減八味丸。肝經(jīng)怒火。風(fēng)熱傳脾。唇腫裂?;蚧祭O唇。柴胡清肝散。胃火血燥。唇裂為繭。或牙齦潰爛作痛。清胃散。風(fēng)客于脾經(jīng)。唇燥裂無色。犀角升麻湯去白附子。加枳殼、石斛。婦人郁怒。肝脾受傷。多有此證。逍遙、歸脾、小柴胡選用。唇燥口干。生瘡年久不愈。外用橄欖燒灰研末。豬脂調(diào)涂。治唇緊裂生瘡。青皮燒灰敷之。唇者肉之分也。唇反者。肉先死。唇青者。為筋死。

    石頑曰。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唇淡為脫血。宜十全大補輩。唇赤中帶黃色。為脾熱。黃芩芍藥湯。唇赤而腫濃。漯漯然者。雖曰心火亢盛。實脾胃中有濕熱。當(dāng)從清胃散加減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