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因風者。謂患風人病目也。風在五行為木。在臟為肝在竅為目。本乎一氣。故患風人。未有目不病者。然必因其故而發(fā)。有日淺而郁未深。為偏 歪斜者。有入脾而睥反濕勝赤爛者。有血虛筋弱而振搐者。有不禁而反傷精神。及恣燥嗜熱。蘊郁而為內(nèi)障者。有風盛血滯。結為外障。如肉等證者。各因其證而伐其本。內(nèi)外治法不同。大抵風病目者。當去風為先。風不去。目病終無不發(f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