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豬苓(去皮味甘平)茯苓(味甘平)阿膠(味甘平)滑石(碎味甘寒)澤瀉(味甘咸寒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甘甚而反淡。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為陰。澤瀉之咸。
以泄伏水?;[。阿膠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針經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天熱衣濃則為汗。
是汗溺一液也。汗多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浮為表熱。遲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與四逆湯。溫里散寒。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噦者、咳逆是也。千金曰??饶嬲摺偰嬷?。胃中虛冷。得水。則水寒相搏。胃氣逆而噦。
脈浮發(fā)熱??诟杀窃?。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fā)熱??诟杀窃镎摺嵩诮浺?。能食者。里和也。熱甚于經。迫血為衄。胃中虛冷。陰勝也。水入于經其血乃成。飲水者。助陰氣。逆為噦。發(fā)熱口干。陽勝也。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能食者。助陽。血妄為衄。三者。偏陰偏陽之疾也。
王三陽云。上二條。另是中陰腑之疾。此條以下。又是陽經傳來之疾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梔子豉湯主之。
表未罷而下者。應邪熱內陷也。熱內陷者。則外熱而無手足溫。今外有熱而手足溫者。熱雖內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結胸也。心中懊。饑不能食者。熱客胸中。為虛煩也。熱自胸中薰蒸于上。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虛煩。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潮熱。為胃實。大便硬而小便數。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胃熱未實而水谷不別也。大便溏者。應氣降而胸脅滿去。今反不去者。邪氣猶在半表半里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去表里之邪。
吳氏云。邪在半表半里。雖潮熱。不得為里大實。故仍以半表半里治之。何也。便溏脅滿故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膳c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病。腹?jié)M。不大便。舌上苔黃者。為邪熱入腑??上?。若脅下硬滿。雖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則嘔止。津液得下。則胃氣因和。汗出而解。
吳氏云。且有脅下硬滿在。柴胡證猶未除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
不治。
浮大為陽。風在表也。弦則為陰。風在里也。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風熱壅于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于內而痛者。按之則寒氣散而痛止。此以風熱內壅。故雖久按而氣亦不通。陽明病。鼻干。不得臥。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干。不得汗。而嗜臥者。風熱內攻不干表也。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風熱攻于胃也。陽明之脈。
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熱勝則腫。此風熱在經。故耳前后腫。刺之經氣通腫則小瘥。如此者。外證罷。則可攻。若外證不解。雖過十日。脈續(xù)浮者。邪氣猶在半表半里。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若其脈但浮而不弦大。無諸里證者。是邪但在表也??膳c麻黃湯。以發(fā)其汗。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關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難經曰。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津液內竭。腸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藥外治而導引之。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豬苓(去皮味甘平)茯苓(味甘平)阿膠(味甘平)滑石(碎味甘寒)澤瀉(味甘咸寒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甘甚而反淡。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為陰。澤瀉之咸。
以泄伏水?;[。阿膠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針經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天熱衣濃則為汗。
是汗溺一液也。汗多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浮為表熱。遲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與四逆湯。溫里散寒。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噦者、咳逆是也。千金曰??饶嬲摺偰嬷?。胃中虛冷。得水。則水寒相搏。胃氣逆而噦。
脈浮發(fā)熱??诟杀窃?。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fā)熱??诟杀窃镎摺嵩诮浺?。能食者。里和也。熱甚于經。迫血為衄。胃中虛冷。陰勝也。水入于經其血乃成。飲水者。助陰氣。逆為噦。發(fā)熱口干。陽勝也。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能食者。助陽。血妄為衄。三者。偏陰偏陽之疾也。
王三陽云。上二條。另是中陰腑之疾。此條以下。又是陽經傳來之疾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梔子豉湯主之。
表未罷而下者。應邪熱內陷也。熱內陷者。則外熱而無手足溫。今外有熱而手足溫者。熱雖內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結胸也。心中懊。饑不能食者。熱客胸中。為虛煩也。熱自胸中薰蒸于上。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虛煩。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潮熱。為胃實。大便硬而小便數。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胃熱未實而水谷不別也。大便溏者。應氣降而胸脅滿去。今反不去者。邪氣猶在半表半里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去表里之邪。
吳氏云。邪在半表半里。雖潮熱。不得為里大實。故仍以半表半里治之。何也。便溏脅滿故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膳c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病。腹?jié)M。不大便。舌上苔黃者。為邪熱入腑??上?。若脅下硬滿。雖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則嘔止。津液得下。則胃氣因和。汗出而解。
吳氏云。且有脅下硬滿在。柴胡證猶未除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
不治。
浮大為陽。風在表也。弦則為陰。風在里也。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風熱壅于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于內而痛者。按之則寒氣散而痛止。此以風熱內壅。故雖久按而氣亦不通。陽明病。鼻干。不得臥。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干。不得汗。而嗜臥者。風熱內攻不干表也。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風熱攻于胃也。陽明之脈。
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熱勝則腫。此風熱在經。故耳前后腫。刺之經氣通腫則小瘥。如此者。外證罷。則可攻。若外證不解。雖過十日。脈續(xù)浮者。邪氣猶在半表半里。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若其脈但浮而不弦大。無諸里證者。是邪但在表也??膳c麻黃湯。以發(fā)其汗。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關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難經曰。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津液內竭。腸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藥外治而導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