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后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為水飲內(nèi)蓄。津液不行。非熱痞也。與五苓散。發(fā)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飲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虛??蜌馍夏?。心下痞硬。
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谷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后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為水飲內(nèi)蓄。津液不行。非熱痞也。與五苓散。發(fā)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飲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虛??蜌馍夏?。心下痞硬。
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谷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