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部位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證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fēng)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針灸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部位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證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fēng)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針灸針入三分.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