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水與鈉按其在正常血漿中的濃度成比例丟失時,可引起等滲性脫水(isotonicdehydration)。即使是不按比例丟失,但脫水后經(jīng)過機體調(diào)節(jié)。血鈉濃度仍維持在130~145mmol/L,滲透壓仍保持在280~310mOsm/L者,亦屬等滲性脫水。
1.原因及機制
⑴小腸液喪失:從十二指腸到回盲部的所有小腸分泌液以及膽汁和胰液的鈉濃度都在120~140mmol/L之間。因此,小腸炎所致的腹瀉、小腸瘺、小腸梗阻等可引起等滲體液的喪失。
⑵大量胸水和腹水形成等。
2.對機體的影響
細胞外液容量減少而滲透壓在正常范圍,故細胞內(nèi)外液之間維持了水的平衡,細胞內(nèi)液容量無明顯變化。血容量減少又可通過醛固酮和ADH的增多而使腎對鈉、水的重吸收增加,因而細胞外液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尿鈉含量減少,尿比重增高。如血容量減少得迅速而嚴重,患者也可發(fā)生休克。
如不予及時處理,則可通過不感蒸發(fā)繼續(xù)喪失水分而轉(zhuǎn)變?yōu)楦邼B性脫水;如只補充水分而不補鈉鹽,又可轉(zhuǎn)變?yōu)榈蜐B性脫水。(三型脫水的比較見表5-1)。
3.防治原則
防治原發(fā)病,輸注滲透壓偏低的氯化鈉溶液,其滲透壓以等滲溶液滲透壓的1/2~2/3為宜。
表5-1 三 型 脫 水 的 比 較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水與鈉按其在正常血漿中的濃度成比例丟失時,可引起等滲性脫水(isotonicdehydration)。即使是不按比例丟失,但脫水后經(jīng)過機體調(diào)節(jié)。血鈉濃度仍維持在130~145mmol/L,滲透壓仍保持在280~310mOsm/L者,亦屬等滲性脫水。
1.原因及機制
⑴小腸液喪失:從十二指腸到回盲部的所有小腸分泌液以及膽汁和胰液的鈉濃度都在120~140mmol/L之間。因此,小腸炎所致的腹瀉、小腸瘺、小腸梗阻等可引起等滲體液的喪失。
⑵大量胸水和腹水形成等。
2.對機體的影響
細胞外液容量減少而滲透壓在正常范圍,故細胞內(nèi)外液之間維持了水的平衡,細胞內(nèi)液容量無明顯變化。血容量減少又可通過醛固酮和ADH的增多而使腎對鈉、水的重吸收增加,因而細胞外液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尿鈉含量減少,尿比重增高。如血容量減少得迅速而嚴重,患者也可發(fā)生休克。
如不予及時處理,則可通過不感蒸發(fā)繼續(xù)喪失水分而轉(zhuǎn)變?yōu)楦邼B性脫水;如只補充水分而不補鈉鹽,又可轉(zhuǎn)變?yōu)榈蜐B性脫水。(三型脫水的比較見表5-1)。
3.防治原則
防治原發(fā)病,輸注滲透壓偏低的氯化鈉溶液,其滲透壓以等滲溶液滲透壓的1/2~2/3為宜。
表5-1 三 型 脫 水 的 比 較
高滲必脫水低滲性脫水等滲性脫水發(fā)病原理水攝入不足或喪失過多體液喪失而單純補水水和鈉等比例喪失而未予補充發(fā)病原因細胞外液高滲,細胞內(nèi)液喪失為主細胞外液低滲,細胞外液喪失為主細胞外液等滲,以后高滲,細胞內(nèi)外液均有喪失主要表現(xiàn)和影響口渴、尿少、腦細胞脫水脫水體征、休克、腦細胞水腫口渴、尿少、脫水體征、休克化驗1.血清鈉毫當量/升
2.尿氯化鈉150以上
有130以下
減少或無130~150
減少,但有治療補充水分為主補充生理鹽水或3%氯化鈉溶液補充偏低滲的氯化鈉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