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膠質瘤
膠質瘤(glioma)具有特異的不同于其它部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
(1)良惡性的相對性:無論高度分化或低度分化的膠質瘤均呈浸潤性生長,更無包膜形成。生長迅速、間變程度高的腫瘤,與周圍組織截然不同,故邊界往往較清楚。
第三腦室分化良好的幼年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由于位于手術禁區(qū),無法進行切除。因此預后不佳。
(2)局部浸潤:膠質瘤的浸潤性生長主要累及血管周圍間隙、軟腦膜、室管膜、神經(jīng)纖維束間。
(3)轉移:①腦脊液轉移是顱內腫瘤常見的轉移方式,相當于顱外惡性腫瘤細胞的淋巴道浸潤和轉移,特別是位于腦室旁、腦池旁的腫瘤發(fā)生這種轉移的機會更多。②顱外轉移極少見,其中80%以上均有顱腦外科手術史。
1.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a) 本瘤約占顱內腫瘤的30%,占神經(jīng)膠質瘤的70%以上。男性較多見。最近研究表明該腫瘤中原癌基因sis有過度表達,erb-B1則有放大。
肉眼觀,腫瘤為數(shù)厘米的結節(jié)至巨大塊狀。分化較好的腫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較低的腫瘤則境界分明。瘤體灰白色。質地視腫瘤內膠質纖維多少而異,或硬、或軟、或呈膠凍狀外觀,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腫瘤的生長、占位和鄰近腦細胞的腫脹,腦的原有結構因受擠壓而扭曲變形(圖16-23)。
圖16-23 星形膠質細胞瘤
左大腦半球腫脹,腫瘤邊界不清,部分呈膠凍狀
鏡下,腫瘤細胞形態(tài)多樣,可相似于纖維型星形膠質細胞、原漿型星形膠質細胞和肥胖星形膠質細胞,故分別稱為纖維型、原漿型和肥胖型星形膠質細胞瘤。前二者為良性腫瘤,后者性質介于良惡性之間。如腫瘤細胞出現(xiàn)間變,細胞密度增大,異型性明顯,核深染,出現(xiàn)核分裂像,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則為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腫瘤。
高度惡性的星形膠質細胞瘤稱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多見于成人。腫瘤好發(fā)于額葉、顳葉白質,浸潤范圍廣,??纱┻^胼胝體到對側,呈蝴蝶狀生長(圖16-24)。瘤體因常有出血壞死而呈紅褐色。鏡下,細胞密集,異型性明顯,可見怪異的單核或多核瘤巨細胞。出血壞死明顯,是其區(qū)別于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的特征。毛細血管明顯增生,內皮細胞增生、腫大,可導致管腔閉塞和血栓形成。腫瘤發(fā)展迅速,預后極差,患者多在2年內死亡。
圖16-24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在兩半球內腫瘤呈蝴蝶狀,邊界不清,切面見有出血、壞死及液化
發(fā)生于兒童、青少年的毛發(fā)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生長極為緩慢。有報道稱患者在不完全切除腫瘤后有帶瘤存活達40年者。該瘤常位于小腦、第四腦室底部、第三腦室、丘腦和視神經(jīng)。其形態(tài)特點是由雙極性的腫瘤細胞兩端發(fā)出纖細的毛發(fā)狀突起。即使有毛細血管增生,本瘤的預后仍相對較好。
應該指出,同一腫瘤的不同區(qū)域,瘤細胞可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且分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腫瘤的分型僅具有相對的意義。
星形膠質細胞瘤的細胞骨架含有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呈陽性反應,是該腫瘤的特異標志。
2.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約占顱內膠質瘤的5%,主要見于30~40歲的成人,男女發(fā)病的機會相等。本瘤絕大部分位于大腦半球皮質的淺層,尤以左額葉為多見。
肉眼觀,腫瘤呈灰紅色邊界清楚的球形腫塊,位于白質和鄰近的皮質,并可累及軟腦膜。囊性變、出血和鈣化頗為常見,其中鈣化灶對X線診斷有一定幫助。
鏡下,瘤細胞大小均勻,形態(tài)單一,彌漫排列,胞核居中著色深,胞漿空,環(huán)繞胞核形成空暈。間質富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內皮細胞增生。約有20%病例可出現(xiàn)瘤細胞鈣化,其范圍大小不一,其中7%為鏡下鈣化,有時鈣化灶較大,可在X線片上顯示出來。如腫瘤組織中混有星形膠質細胞瘤成分達到50%,則稱混合性少突星形膠質細胞瘤。
本瘤生長緩慢,病程可長達10~30年,臨床表現(xiàn)多為癲癇和局部性癱瘓。少數(shù)生長迅速,酷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預后不佳。
3.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起源于室管膜細胞,患者多為兒童和青少年。本瘤占顱內膠質瘤的5%~6%,多見于第四腦室,其次為側腦室、第三腦室和導水管。脊髓病變多發(fā)生于腰胝及馬尾部。
肉眼觀,顱內室管膜瘤呈膨脹性生長,邊界清楚,呈球形、分葉狀或乳頭狀,腫瘤多在腦室內生長。切面灰白色,呈均勻或顆粒狀,可發(fā)生灶性出血甚至壞死或囊性變,有時也可發(fā)現(xiàn)點狀鈣化。
鏡下,瘤細胞大小形態(tài)一致,呈梭形或胡蘿卜形,胞核圓或橢圓,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核膜清楚,有核仁。瘤細胞胞漿豐富,突起明顯。瘤細胞的排列有二種特征,一是環(huán)繞空腔排列成腺管狀,形態(tài)上與室管膜腔相似,稱為菊形團形成,另一是環(huán)繞血管形成假菊形團結構,瘤細胞有細長的胞漿突起與血管壁相連(圖16-25)。細胞中有神經(jīng)膠質纖維,以PTAH染色在個別細胞的腔面或胞核旁可見纖毛體,后者與纖毛運動有關,是室管膜細胞的特征性結構。此外,有時還可形成乳頭狀結構。發(fā)生在脊髓圓錐和終絲的腫瘤,乳頭狀結構軸心中的結締組織往往富含粘液。
圖16-25 室管膜瘤
瘤細胞為圓形或卵圓形,核染色質豐富,胞漿少,可見有細長的胞漿突起與血管相連,呈放射關,形成假菊形團
(二)髓母細胞瘤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好發(fā)于兒童,僅次于星形膠質細胞瘤而占第2位,其發(fā)生率占兒童顱內腫瘤的25%,發(fā)病年齡75%為15歲以下,偶見于成人,男性較女性為多(2~3:1)。
本瘤來源于小腦蚓部的原始神經(jīng)上皮細胞或小腦皮質的胚胎性外顆粒層細胞,故本瘤主要見于小腦,在兒童多發(fā)生于小腦蚓部,在成人則多見于小腦半球。
肉眼觀,瘤組織呈魚肉狀,色灰紅。鏡下,腫瘤由圓形、橢圓形或胡蘿卜形細胞構成,胞核著色深,胞漿少而邊界不清楚,有多少不等的核分裂像。細胞密集,間質中有纖細的纖維,血管不多。瘤細胞環(huán)繞一個嗜銀性纖細的神經(jīng)纖維中心作放射狀排列形成典型的菊形團(圖16-26),這對髓母細胞瘤的病理診斷有一定的意義。瘤細胞具有向神經(jīng)元及神經(jīng)膠質雙向分化的潛能,既能向神經(jīng)母細胞、節(jié)神經(jīng)細胞分化,也能向膠質母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分化。如瘤細胞侵入軟腦膜,可在蛛網(wǎng)膜下腔腦脊液中廣泛播散轉移。
圖16-26 髓母細胞瘤
瘤細胞較小,著色深,密集排列,有菊形團形成
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
(三)腦膜瘤
腦膜瘤(meningioma)可來源于腦膜的各組成成分如蛛網(wǎng)膜細胞,纖維母細胞或血管,其中多數(shù)來源于蛛網(wǎng)膜顆粒中的蛛網(wǎng)膜細胞。本瘤大多生長緩慢,良性類型可完全無癥狀,在70歲以上老人的尸檢中,發(fā)現(xiàn)無癥狀的腦膜瘤不在少數(shù),無癥狀腦膜瘤占顱內腫瘤的14%。腦膜瘤患者多為40~50歲中年人,女性較男性多。
腫瘤的好發(fā)部位與蛛網(wǎng)膜顆粒所在部位相同,常見于上矢狀竇旁大腦鐮兩側,蝶骨嵴,嗅溝,小腦腦橋角;在脊髓則以胸段為多見,一般顱內腦膜瘤較脊髓腦膜瘤多2倍。
肉眼觀,腫瘤呈球形,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形,質實或硬,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受壓成凹陷切跡(圖16-27)。少數(shù)腫瘤呈斑塊狀覆蓋較廣泛區(qū)域,甚至整個腦半球,稱為斑塊型腦膜瘤。腫瘤質地硬,切面灰白色,呈顆粒狀、條索旋渦狀,有的質地似砂礫樣,乃由于有多量砂粒體存在。
圖16-27 腦膜瘤
于大腦兩半球間有一近似球形腫瘤,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受壓萎縮
由于腦膜瘤的組織來源復雜,其組織學圖像也可呈現(xiàn)下列基本類型:
(1)腦膜細胞型(融合細胞型):瘤細胞胞漿豐富,邊界不清楚,胞核橢圓形,細胞排列呈分葉狀或旋渦狀,為纖維間質條索所分隔。
(2)纖維細胞型:瘤細胞呈長梭形,排列成致密的交織束狀結構,其間有網(wǎng)狀纖維及膠原纖維,有時胞核呈柵狀排列。
(3)過度(混合)型:腦膜細胞與纖維細胞混合,排列成分葉狀,中央為腦膜細胞,周圍為纖維細胞,常形成旋渦狀結構(圖16-28),其中常包含有同心層狀結構的砂粒體,乃變性腫瘤細胞及鈣鹽沉積。腫瘤質地硬,似砂礫狀。
圖16-28 腦膜瘤
瘤細胞為圓形或多角形,作旋渦狀排列
(4)血管母細胞型:腫瘤細胞豐富,胞漿模糊,胞核橢圓,多排列在毛細血管旁,并有較多的網(wǎng)狀纖維。
各型腦膜瘤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鈣化,有些并有黃色瘤細胞、軟骨、骨、黑色素及粘液樣變。
大多數(shù)腦膜瘤為良性,瘤細胞可引起鄰近顱骨的骨質增生,或腫瘤浸潤,但不引起廣泛播散或轉移,也不侵入鄰近的神經(jīng)組織。一般手術后復發(fā)率可達15%,其中血管母細胞型有復發(fā)和播散傾向,預后較差。少數(shù)腦膜瘤細胞間變明顯,與梭形細胞肉瘤難以區(qū)分,可發(fā)生顱外轉移,主要累及肺及淋巴結。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膠質瘤
膠質瘤(glioma)具有特異的不同于其它部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
(1)良惡性的相對性:無論高度分化或低度分化的膠質瘤均呈浸潤性生長,更無包膜形成。生長迅速、間變程度高的腫瘤,與周圍組織截然不同,故邊界往往較清楚。
第三腦室分化良好的幼年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由于位于手術禁區(qū),無法進行切除。因此預后不佳。
(2)局部浸潤:膠質瘤的浸潤性生長主要累及血管周圍間隙、軟腦膜、室管膜、神經(jīng)纖維束間。
(3)轉移:①腦脊液轉移是顱內腫瘤常見的轉移方式,相當于顱外惡性腫瘤細胞的淋巴道浸潤和轉移,特別是位于腦室旁、腦池旁的腫瘤發(fā)生這種轉移的機會更多。②顱外轉移極少見,其中80%以上均有顱腦外科手術史。
1.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a) 本瘤約占顱內腫瘤的30%,占神經(jīng)膠質瘤的70%以上。男性較多見。最近研究表明該腫瘤中原癌基因sis有過度表達,erb-B1則有放大。
肉眼觀,腫瘤為數(shù)厘米的結節(jié)至巨大塊狀。分化較好的腫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較低的腫瘤則境界分明。瘤體灰白色。質地視腫瘤內膠質纖維多少而異,或硬、或軟、或呈膠凍狀外觀,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腫瘤的生長、占位和鄰近腦細胞的腫脹,腦的原有結構因受擠壓而扭曲變形(圖16-23)。
圖16-23 星形膠質細胞瘤
左大腦半球腫脹,腫瘤邊界不清,部分呈膠凍狀
鏡下,腫瘤細胞形態(tài)多樣,可相似于纖維型星形膠質細胞、原漿型星形膠質細胞和肥胖星形膠質細胞,故分別稱為纖維型、原漿型和肥胖型星形膠質細胞瘤。前二者為良性腫瘤,后者性質介于良惡性之間。如腫瘤細胞出現(xiàn)間變,細胞密度增大,異型性明顯,核深染,出現(xiàn)核分裂像,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則為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腫瘤。
高度惡性的星形膠質細胞瘤稱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多見于成人。腫瘤好發(fā)于額葉、顳葉白質,浸潤范圍廣,??纱┻^胼胝體到對側,呈蝴蝶狀生長(圖16-24)。瘤體因常有出血壞死而呈紅褐色。鏡下,細胞密集,異型性明顯,可見怪異的單核或多核瘤巨細胞。出血壞死明顯,是其區(qū)別于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的特征。毛細血管明顯增生,內皮細胞增生、腫大,可導致管腔閉塞和血栓形成。腫瘤發(fā)展迅速,預后極差,患者多在2年內死亡。
圖16-24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在兩半球內腫瘤呈蝴蝶狀,邊界不清,切面見有出血、壞死及液化
發(fā)生于兒童、青少年的毛發(fā)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生長極為緩慢。有報道稱患者在不完全切除腫瘤后有帶瘤存活達40年者。該瘤常位于小腦、第四腦室底部、第三腦室、丘腦和視神經(jīng)。其形態(tài)特點是由雙極性的腫瘤細胞兩端發(fā)出纖細的毛發(fā)狀突起。即使有毛細血管增生,本瘤的預后仍相對較好。
應該指出,同一腫瘤的不同區(qū)域,瘤細胞可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且分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腫瘤的分型僅具有相對的意義。
星形膠質細胞瘤的細胞骨架含有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呈陽性反應,是該腫瘤的特異標志。
2.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約占顱內膠質瘤的5%,主要見于30~40歲的成人,男女發(fā)病的機會相等。本瘤絕大部分位于大腦半球皮質的淺層,尤以左額葉為多見。
肉眼觀,腫瘤呈灰紅色邊界清楚的球形腫塊,位于白質和鄰近的皮質,并可累及軟腦膜。囊性變、出血和鈣化頗為常見,其中鈣化灶對X線診斷有一定幫助。
鏡下,瘤細胞大小均勻,形態(tài)單一,彌漫排列,胞核居中著色深,胞漿空,環(huán)繞胞核形成空暈。間質富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內皮細胞增生。約有20%病例可出現(xiàn)瘤細胞鈣化,其范圍大小不一,其中7%為鏡下鈣化,有時鈣化灶較大,可在X線片上顯示出來。如腫瘤組織中混有星形膠質細胞瘤成分達到50%,則稱混合性少突星形膠質細胞瘤。
本瘤生長緩慢,病程可長達10~30年,臨床表現(xiàn)多為癲癇和局部性癱瘓。少數(shù)生長迅速,酷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預后不佳。
3.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起源于室管膜細胞,患者多為兒童和青少年。本瘤占顱內膠質瘤的5%~6%,多見于第四腦室,其次為側腦室、第三腦室和導水管。脊髓病變多發(fā)生于腰胝及馬尾部。
肉眼觀,顱內室管膜瘤呈膨脹性生長,邊界清楚,呈球形、分葉狀或乳頭狀,腫瘤多在腦室內生長。切面灰白色,呈均勻或顆粒狀,可發(fā)生灶性出血甚至壞死或囊性變,有時也可發(fā)現(xiàn)點狀鈣化。
鏡下,瘤細胞大小形態(tài)一致,呈梭形或胡蘿卜形,胞核圓或橢圓,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核膜清楚,有核仁。瘤細胞胞漿豐富,突起明顯。瘤細胞的排列有二種特征,一是環(huán)繞空腔排列成腺管狀,形態(tài)上與室管膜腔相似,稱為菊形團形成,另一是環(huán)繞血管形成假菊形團結構,瘤細胞有細長的胞漿突起與血管壁相連(圖16-25)。細胞中有神經(jīng)膠質纖維,以PTAH染色在個別細胞的腔面或胞核旁可見纖毛體,后者與纖毛運動有關,是室管膜細胞的特征性結構。此外,有時還可形成乳頭狀結構。發(fā)生在脊髓圓錐和終絲的腫瘤,乳頭狀結構軸心中的結締組織往往富含粘液。
圖16-25 室管膜瘤
瘤細胞為圓形或卵圓形,核染色質豐富,胞漿少,可見有細長的胞漿突起與血管相連,呈放射關,形成假菊形團
(二)髓母細胞瘤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好發(fā)于兒童,僅次于星形膠質細胞瘤而占第2位,其發(fā)生率占兒童顱內腫瘤的25%,發(fā)病年齡75%為15歲以下,偶見于成人,男性較女性為多(2~3:1)。
本瘤來源于小腦蚓部的原始神經(jīng)上皮細胞或小腦皮質的胚胎性外顆粒層細胞,故本瘤主要見于小腦,在兒童多發(fā)生于小腦蚓部,在成人則多見于小腦半球。
肉眼觀,瘤組織呈魚肉狀,色灰紅。鏡下,腫瘤由圓形、橢圓形或胡蘿卜形細胞構成,胞核著色深,胞漿少而邊界不清楚,有多少不等的核分裂像。細胞密集,間質中有纖細的纖維,血管不多。瘤細胞環(huán)繞一個嗜銀性纖細的神經(jīng)纖維中心作放射狀排列形成典型的菊形團(圖16-26),這對髓母細胞瘤的病理診斷有一定的意義。瘤細胞具有向神經(jīng)元及神經(jīng)膠質雙向分化的潛能,既能向神經(jīng)母細胞、節(jié)神經(jīng)細胞分化,也能向膠質母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分化。如瘤細胞侵入軟腦膜,可在蛛網(wǎng)膜下腔腦脊液中廣泛播散轉移。
圖16-26 髓母細胞瘤
瘤細胞較小,著色深,密集排列,有菊形團形成
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
(三)腦膜瘤
腦膜瘤(meningioma)可來源于腦膜的各組成成分如蛛網(wǎng)膜細胞,纖維母細胞或血管,其中多數(shù)來源于蛛網(wǎng)膜顆粒中的蛛網(wǎng)膜細胞。本瘤大多生長緩慢,良性類型可完全無癥狀,在70歲以上老人的尸檢中,發(fā)現(xiàn)無癥狀的腦膜瘤不在少數(shù),無癥狀腦膜瘤占顱內腫瘤的14%。腦膜瘤患者多為40~50歲中年人,女性較男性多。
腫瘤的好發(fā)部位與蛛網(wǎng)膜顆粒所在部位相同,常見于上矢狀竇旁大腦鐮兩側,蝶骨嵴,嗅溝,小腦腦橋角;在脊髓則以胸段為多見,一般顱內腦膜瘤較脊髓腦膜瘤多2倍。
肉眼觀,腫瘤呈球形,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形,質實或硬,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受壓成凹陷切跡(圖16-27)。少數(shù)腫瘤呈斑塊狀覆蓋較廣泛區(qū)域,甚至整個腦半球,稱為斑塊型腦膜瘤。腫瘤質地硬,切面灰白色,呈顆粒狀、條索旋渦狀,有的質地似砂礫樣,乃由于有多量砂粒體存在。
圖16-27 腦膜瘤
于大腦兩半球間有一近似球形腫瘤,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受壓萎縮
由于腦膜瘤的組織來源復雜,其組織學圖像也可呈現(xiàn)下列基本類型:
(1)腦膜細胞型(融合細胞型):瘤細胞胞漿豐富,邊界不清楚,胞核橢圓形,細胞排列呈分葉狀或旋渦狀,為纖維間質條索所分隔。
(2)纖維細胞型:瘤細胞呈長梭形,排列成致密的交織束狀結構,其間有網(wǎng)狀纖維及膠原纖維,有時胞核呈柵狀排列。
(3)過度(混合)型:腦膜細胞與纖維細胞混合,排列成分葉狀,中央為腦膜細胞,周圍為纖維細胞,常形成旋渦狀結構(圖16-28),其中常包含有同心層狀結構的砂粒體,乃變性腫瘤細胞及鈣鹽沉積。腫瘤質地硬,似砂礫狀。
圖16-28 腦膜瘤
瘤細胞為圓形或多角形,作旋渦狀排列
(4)血管母細胞型:腫瘤細胞豐富,胞漿模糊,胞核橢圓,多排列在毛細血管旁,并有較多的網(wǎng)狀纖維。
各型腦膜瘤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鈣化,有些并有黃色瘤細胞、軟骨、骨、黑色素及粘液樣變。
大多數(shù)腦膜瘤為良性,瘤細胞可引起鄰近顱骨的骨質增生,或腫瘤浸潤,但不引起廣泛播散或轉移,也不侵入鄰近的神經(jīng)組織。一般手術后復發(fā)率可達15%,其中血管母細胞型有復發(fā)和播散傾向,預后較差。少數(shù)腦膜瘤細胞間變明顯,與梭形細胞肉瘤難以區(qū)分,可發(fā)生顱外轉移,主要累及肺及淋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