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學著作。簡稱《脈訣規(guī)正》。二卷。清·沈鏡編撰???693年。本書據高陽生《脈訣》予以刪訂加注,是為本書主體,但卷首補入內景真?zhèn)鲌D說、臟腑十二官、四時五臟平脈、邪脈圖、背部五臟之腧圖說等;上下卷并將《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脈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參考學習。現存初刻本等二三十種清刻本。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脈學著作。簡稱《脈訣規(guī)正》。二卷。清·沈鏡編撰???693年。本書據高陽生《脈訣》予以刪訂加注,是為本書主體,但卷首補入內景真?zhèn)鲌D說、臟腑十二官、四時五臟平脈、邪脈圖、背部五臟之腧圖說等;上下卷并將《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脈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參考學習。現存初刻本等二三十種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