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①病名。以腹部脹滿,脹悶或腫脹為主證的一類疾病。多屬久治難愈之證?!鹅`樞·脹論》:“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薄拔迮K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倍嘤善咔閮?nèi)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jié),房勞過度,致脾土受傷,水濕痰瘀積滯不化而成。脹病部位各異,五臟六腑,上下表里,皆可為脹。(《臨證指南醫(yī)案·腫脹》)。故脹病種類頗多。按臟腑分,有肝脹、心脹、脾脹、肺脹、腎脹、膽脹、小腸脹、胃脹、大腸脹、膀胱脹、三焦脹等;按邪正盛衰分,有虛脹、實(shí)脹等;按病因分,有寒脹、熱脹、食脹、氣脹、蠱脹、酒脹、血脹等。
②證名。自覺脹悶不適之證。如頭脹、脅脹、腹脹之類。詳見各有關(guān)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