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出《醫(yī)學(xué)入門》。俗稱琉璃胎。指懷孕至五、六個月時,胎體漸長,由于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濕泛濫,流于四末,癥見兩足浮腫,遍及下肢,漸至周身,頭面皆腫,小便短少。脾虛者,兼見倦怠無力,脘腹脹悶,納呆便溏,治宜健脾行水,方用全生白術(shù)散;腎虛者,兼見腰膝酸軟,手足不溫,治宜溫陽化氣行水,方用五苓散;兼胸悶脅脹,宜上方加陳皮。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出《醫(yī)學(xué)入門》。俗稱琉璃胎。指懷孕至五、六個月時,胎體漸長,由于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濕泛濫,流于四末,癥見兩足浮腫,遍及下肢,漸至周身,頭面皆腫,小便短少。脾虛者,兼見倦怠無力,脘腹脹悶,納呆便溏,治宜健脾行水,方用全生白術(shù)散;腎虛者,兼見腰膝酸軟,手足不溫,治宜溫陽化氣行水,方用五苓散;兼胸悶脅脹,宜上方加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