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備急千金要方》 紫雙丸

    作者: 孫思邈。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shù)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jié),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

    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悉宜用此丸,不用它藥,數(shù)用神驗。

    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dāng)用之,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緊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 蕤核仁(各十八銖) 麥冬(十銖) 甘草(五銖) 朱砂 甘遂(各二銖) 牡蠣 蠟(各八銖)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納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shù)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 繚戾,服之可令充悅方∶

    芍藥 柴胡(各二兩) 大黃 人參(各一兩)干姜(如熱以枳實代) 甘草(各半兩)

    鱉甲 茯苓(各一兩半)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