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指痙病之發(fā)作由于痰火壅盛所致。見《萬病回春·痓病》。臨床多見于眼目和口部牽引、手足振搖,甚則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熱,苔濁膩、舌質紅,脈多滑數(shù)。《景岳全書·雜證謨》:“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龍丸?!贝藢倩硖登寤鹬汞d法,亦可用栝樓枳實湯加減或黃連溫膽湯加栝樓皮、紫石英等藥。參見痙、痓條。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指痙病之發(fā)作由于痰火壅盛所致。見《萬病回春·痓病》。臨床多見于眼目和口部牽引、手足振搖,甚則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熱,苔濁膩、舌質紅,脈多滑數(shù)。《景岳全書·雜證謨》:“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龍丸?!贝藢倩硖登寤鹬汞d法,亦可用栝樓枳實湯加減或黃連溫膽湯加栝樓皮、紫石英等藥。參見痙、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