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傷寒著作。清·高學(xué)山撰。作者認(rèn)為喻嘉言《尚論篇》各條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盡恰當(dāng)之處,遂反復(fù)詳辨,并以“辨似”為書名。全書辨注頗詳。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見。高氏認(rèn)為“傷寒診法,惟以形、癥、聲、色,合之浮、大、數(shù)、動(dòng)、滑、沉、澀、弱、弦、微之十脈以為印證,便可得其大概”(見凡例)。但作者在釋義、方解等方面,尚雜有蕪雜不精或不切合實(shí)際的觀點(diǎn)。原系抄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