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名。系指舌上生瘡,舌裂時流鮮血,腫脹疼痛的病證。見《外臺秘要》卷二十二。本病多由心脾二經(jīng)積熱熏蒸或妊娠胎火上沖所致。宜清熱解毒,用導(dǎo)赤散、清胃散等加減化裁。舌瘡經(jīng)久不愈,身體虛弱者,可用補(bǔ)中益氣湯加減;若兼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者,可用六味地黃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