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房事養(yǎng)生名詞。在古代房中術中,固精不泄被看成是男性是否能從房事中獲養(yǎng)生之益的關鍵因素。認為男子在性生活中“多交少泄”以至不泄,不僅可以強身祛病,更能益壽延年,如馬王堆出土帛書《天下至道談》中就描述了男性通過“十動”不泄而獲得的從“耳目聰明”到“產神明”的種種養(yǎng)生效果。由此,還提出了一些男子在性生活中控制射精的方法。這種主張有一定科學依據(jù),但也帶有相當?shù)钠嫘?。清代著名醫(yī)家徐大椿對此有精辟的評述:“故精之為物,欲動則生,不動則不生。有自然不動則有益,強制則有害,過用則衰竭。任其自然而無所勉強,保精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