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脾之液為涎,伏于脾而溢于胃。故由于孕后胞宮內實,沖脈氣盛,胎氣上逆,脾胃不和,則涎不伏于脾而隨胎氣上逆,自口流出。治宜理脾降逆,調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或二陳湯。
《古今醫(yī)案按》(公元 1778 年)清.俞震(東扶)著。十卷。選擇歷代醫(yī)案加以按語,發(fā)揮醫(yī)案的義理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脾之液為涎,伏于脾而溢于胃。故由于孕后胞宮內實,沖脈氣盛,胎氣上逆,脾胃不和,則涎不伏于脾而隨胎氣上逆,自口流出。治宜理脾降逆,調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或二陳湯。